首页 |今日头条 |即时播报 |聚焦山西 |新闻中心 |社会新闻 |安全生产 |三农 |教育 |旅游 |交通
经济 |食品安全 |区域动态 |廉政监督 |公安交警 |图片新闻 |网事专刊 |环保 |文化 |法制 |历史
  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文化
节气文化何以热起来(新语)
点击:次      作者:安全与法制     2022-07-13 18:13:36       来源:

 在被数字科技包围的当下,如约而至的节气,提醒着人们去亲近自然的美好

  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,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“小暑”到来,热起来的不仅有天气,还有这一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度:“微距镜头下的小暑有多美”“小暑应如何养生”“敦煌岁时节令之小暑篇”等,都引起了讨论。这令人思考:发轫于农耕文明的节气文化,为何在当下能勃发如此生机活力?

  “年年立春后,即被啼莺占”“谷雨晴时春昼长,鹧鸪啼处百花香”“夏至禾见秒,晷景中天映”……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,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,交融着天文与人文、时间与空间、节气与节日,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、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,还衍生出绘画、戏剧、歌舞等丰富视听艺术,给予人们鲜活的东方美学体验。

  中国人素有亲近自然的传统,感时应物的天性流动于我们的血脉中。在当下的语境中,对节气文化的关注,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:多了屏幕时间的精准显示,少了对太阳升落的仰观;有了软件播报的天气冷暖,缺了对草木荣枯的俯察。在被数字科技包围的当下,如约而至的节气,提醒着人们去亲近自然的美好。

  活化节气文化,有着现实的土壤。自2016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后,与节气相关的上百种项目,如“九华立春祭”“送大暑船”“苗族赶秋”等被列入国家级、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。时逢谷雨,沿海海祭、中原食椿;恰到冬至,南方偏爱汤圆、北方更喜饺子。节气与节日的相互碰撞、节气时间与大地空间的紧密契合,让节气文化变得可感知、可触及,沉淀出形态各异的风俗内容。

  节气文化热度的持续推高,也缘于对技术的吸纳、与时代的交融。携手沉浸式数字技术光影蹁跹、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共情古今、亮相冬奥会开幕式惊艳寰宇……一系列年轻态、沉浸式的视听产品,积极顺应消费场景更新、科技手段迭代趋势,促成了节气文化由抽象符号到具象产品的转变。与节气相关的视听产品,一头连着漂泊的游子、都市职人,一头连上神州大地的自然之美、古往今来的诗意之思,给忙碌日子带来清新的旷野空气与心灵慰藉。

  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一首二十四节气歌,唱出了时光的流转,也唱出了这片土地的共同回忆。让我们感受着节气,讨论着节气,让现代生活更贴近大地。

友情链接  
 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华网 中国网 中新网 凤凰网 山西新闻网 黄河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 央视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文明网 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网信网 中编办 党建网 中青网 山西法治新闻网 黄河纪实新闻网